Home
Product Service
Solution
About us
News center
Project cases Technical Support
Home
Tmall Mall
Jingdong Mall
Product Service
SCS WEAK CURRENT WIRE
RVV PROTECTOR WIRE
RVVP PROTECTOR WIRE
RVS PROTECTOR WIRE
RVVS PROTECTOR WIRE
RVVSP PROTECTOR WIRE
RYWV PROTECTOR WIRE
SMART CABLING SYSTEM
SMART MANAGEMENT SYSTEM
ELECTRONIC PATCH PANEL
SCS OCTAGONAL POLE
MONITORING POLE SERIES
OCTAGONAL POLE SERIES
ROAD LIGHTING POLE SERIES
WATERPROOF TANK SERIES
Solution
About us
News center
Project cases
Technical Support
锂电和氢能,谁是未来能源之王

Announcer: 奥卡斯   /     2021-05-08   /     2112   /  

  虽然锂电池和燃料电池是不同的技术路径,但它们都实现了碳中和的主流能源方案,可以一起比较。谁能从两个角度评价终极能源,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能源密度。前者决定成本优势,后者决定应用场景的广泛性。

  第一,能源利用效率和能量密度的差异。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

  锂电池和燃料电池都是用电的,但是锂电池是直接用电的,氢需要通过电转化,所以氢作为二次能源,能量利用效率肯定很低。如下图所示,氢燃料电池系统(左)远低于锂电池,这也是马斯克diss氢能的点。

  以上结论的前提是未来的电力来自太阳能和风力等绿色电力,从新能源普及的角度来看,结论并不完全相同。

  能源一直是各种并存结构(如下图所示的各种曲线)。新能源的比例从1%到10%需要50年使用45年,可再生能源在13年内只增长5%。

  若仍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燃料电车与电动汽车的综合能效其实差不多,甚至燃料电池也更高。

  二是能量密度。

  就能量密度而言,锂电池和氢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相差超过100倍,这是氢气的优点。就能量保存期而言,电池的电量损失是按日计算的,氢能是按季度、月计算的。总的来说,氢能的应用场景要比锂电池多得多。

  通过对转换效率和能量密度的比较,两者的应用场景更加清晰。

  氢能与锂电池产业的发展。

  一、新能源发展的动力。

  氢能发展阶段与锂电池非常相似,2017年燃料电池与2012年锂电池、2002年光伏、1994年风能相同。

  但是新能源的驱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光伏是在欧洲政策的推动下慢慢做起来的,锂电池在中国和欧盟都是由电动汽车驱动的。到2020年,欧盟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超过中国,占新车的10%。

  尽管燃料电池似乎比锂电池晚了5年,但实际上国内外政策差很多,所以实际差距远远大于5年。对氢能源的国家政策主要是10个城市和1000辆,主要原因是:

  第一,范围更小:第一个试点城市准备出来,基本上是北京、上海、广州+河南、河北。第二,补贴更弱:只有170亿,电动车累计国家补贴达到1206亿(截至2020年5月),相差7倍。第三,时间更短:十城千辆政策为4年,年平均补贴42.5亿,电动车10年,年平均120.6亿,相差2.8倍。

  二是两者发展基础的差异。

  氢能与锂电池行业所需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有很大不同。在最早的玩具中,电池行业经历了镍氢电池、手机三元电池、从手机到公共汽车、从低能量密度到高能量密度的乘用车,其技术发展和验证迭代是连续的。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没有能源问题,一开始就有非常发达的电网,只要铺上充电桩就能获得能源。

  实际上,燃料电池在这两端并不占优势。无氢化基础设施,无消费应用铺垫,直接为车规级。尽管巴拉德的燃料电池在叉车上已经完全可以商业化,但是市场太小了。所以需要从能源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两方面进行管理。

  就应用而言,国内是亿华通在公共汽车上的第一步尝试,其中一些安装在商用车上。(下列数据备注:截至2019年4月,日本、美国和中国,欧洲数据中德国数据截至2019年7月)

  能源方面,氢在整个工业系统中非常丰富,包括工业副产氢、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足以支持早期的氢能供应。主要缺少的是加注网络,很可能通过天然气的发展来弥补。首先,天然气在商用车上的运营成本比柴油车低20%到30%。现在大量的商用车都在变成天然气,需要修建天然气加气站。如果变成天然气站,预留一些设备,变成加氢站会容易很多。

  第三,应用市场和车用市场。

  一、应用市场对比:汽车使用。

  以下是整体碳排放,交通占10%以上,供电占44%以上。

  事实上,乘用车在交通运输中只占20%的排放量,最大的部分实际上占商用车的77%。

  为何锂电池不适合商用汽车使用?举例来说,model3电池的重量大约是800公斤,而低配版的续航时间大约是450公里,实际上应该是400公里。就拿最近一家主机厂狂推的一辆电动商用车来说,2.5t电池的续航时间是190km,以9.6m为例,19t的总重量减去7t的自重,以及12t的载重,但这种续航时间只有190km,如果想要达到500km(基本门槛),至少需要3t电池,这也意味着少装3t货,成本完全无法计算。

  如今大家都提出了解决办法,沿途换电站,我们认为换电站的基础设施和加油站很相似,要有企业巨头去做,还是很困难的。因此电池商用车基本不实用。

  锂电大约220wh/kg的能量密度,只有做到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才能做到500wh/kg,能量密度加倍后,纯电重卡才有使用价值,5年内看不到可能。

  从能源成本(充电/氢)来看,氢燃料车的100公里能源成本远远大于电车。目前终端氢价格在60元/公斤左右,锂电池平均900元/公斤左右。根据DOE,当氢降至30元/公斤时,锂电池降至700元/公斤可以实现与传统燃油车的平价。显然,锂电池只差20%,而氢差50%。

  2.汽车市场的发展路径不同。

  对所有汽车主机厂来说,新能源技术是锂电池和氢燃料两条技术路线,都是非常昂贵的,没有人能在两个方向继续投资。所以要根据市场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

  20年前,欧洲汽车公司开始布局氢燃料电池,奔驰+福特+日产在加拿大合资企业开发燃料电池。德国汽车公司一直在用柴油路线清洗能源,达到欧盟标准。加氢站的缺乏使得燃料电池的应用从未落地。

  排放门事件发生后,欧洲主机厂有一个技术断档,开始快速转向电动车。公众最积极,因为公众在新能源和燃料电池方面的积累不够。奔驰也放弃了在乘用车上使用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然而,戴姆勒和沃尔沃也合资开发了氢燃料电池。

  而美国则完全走电动汽车路线,整个美国能源网络非常市场化。政府只给购车补贴,没有补贴建加氢站,氢能很难发展。

  中国的电网、发电、石油等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上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可以支持锂电池+氢能两个方向的发展。因此,李克强总理于2018年前往日本考察后才开始进入国内氢市场。

  坚持氢路的丰田和现代,日韩市场很小。其实丰田和现代可以看出美国是主要市场的主机厂。所以我们认为商用车主要用氢能。

  应用市场对比:储存能源。

  从效率的角度

  利用锂电池储存能量:光伏发电的效率基本上是20%,再加上10%的损耗,就是18%的效率。

  PV发电后(18%)-电解槽电解水制氢(80%)-氢气储存-需要时再用氢气燃料电池系统发电(60%),这是氢气储存的链条。计算16%*60%=9.6%的效率。

  就成本而言:

  目前锂电池的度电费用(每储存一度电费用),用于光伏或风能,最好能做到四毛左右,梯次利用即汽车上使用的锂电池淘汰后最大的两种用途,一种是外卖小哥三轮车上使用的电池,另一种是铁塔储能,另一种是路灯。这类电池也差不多要200-300,基本上是两毛多/kwh。

  为什麽将来的锂电池要花两毛多的钱?近几年来,锂电实际上降低了80%的成本,但储能成本并非线性降低,锂电池的规模越大,耗电量和成本就越高。反之,氢电池的规模越大,单罐越大,压缩机越经济。从长远来看,燃料电池绝对是碾压锂电池。

  当然也有市场孵化的问题。由于电网市场化,美国的电价大约是中国的8倍,所以美国消费者有动力储存和调节波峰谷。但是中国不一样。零售价几毛,商业价一元多,所以中国的储能不会发生个人。其实中国的储能会更多的放在发电端,中国的储能设备会更大更集中。看韩日走的技术路线,就在发电端,包括热电站的废热。

  二者的投资逻辑。

  锂电池产量大,新车年销量2000万辆,产业链上每个公司都足够大,所以龙头公司规模大,技术强,可以形成强大的马太效应。因此,锂电池行业的发展规律非常适合参考太阳能电池板。中国最大的单晶硅隆基董事长说了两点:

  赌博理论值转化效率最高的技术路线,所以他选择了单晶硅,单晶硅当年的转化效率其实远不如多晶硅。技术不领先,不盲目扩大生产,因为全部扩大生产+技术升级的旧生产能力很快被淘汰。

  在技术路线上,锂电池未来技术的固体电池也有很多方向,短期改进也有很多技术方向,如下图所示。

  黄三元的技术路线是高镍,如普通ncm811,现在又开始做无钴,这两条技术路线的瓶颈都在280以内,下一步突破必须在正极材料上做4元或新三元。红磷酸铁锂的理论价值很低,因为成本很有优势,适合短距离低端车型,等到三、五年后高能密度电池价格下跌后,才会对磷酸铁锂产生竞争压力。

  在扩大生产方面,电池行业将投入大量固定资产。基本上国产设备投资1GWH需要1.5亿元,进口需要2~2.5亿元。现在看到每个家庭的计划至少要在3年内投资150-200亿元。

  大量固定资产的问题是,这条生产线能使用多长时间?比如以前的太阳能板都是标准设备,新一代设备出来之后,旧设备就被淘汰了。汽车级锂电池也是如此,如果不升级设备,成本就没有任何优势,整条生产线将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折旧原本预计为十年,但可能在三年内被废弃。

  特别是在10年内技术不断发展,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能够自主开发设备的以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改进工艺和材料后,可以再去技改生产线,宁德和比亚迪都与上游设备厂有很大的深合作进行技术改造。

  包括中航锂电池和蜂巢(蜂巢是长城汽车下的动力电池事业部独立的公司),都做了很多改造。这些公司还可以玩下半场。一些上市公司投资资源和技术储备不足,两三年内可能会被淘汰,所以锂电池要买龙头。

  燃料电池和电池的逻辑完全不同。燃料电池更像燃气供暖行业,典型的公司,比如新奥燃气。通过不断做项目,积累现金流,然后投资新项目,购买新项目滚动。毕竟整辆卡车的数量只有3600万,而不是乘用车的2.4亿。单靠一个环节很难养活公司。

  为什么要有这个模式?氢能有一个死谷。在规模达不到一定数量之前,整个商业链都会亏损,现金流总是负的。这个过程会有多痛苦?美国能源署DOE估计年产量10万,可以实现与电车的平价,中国现在只有1000多辆/年。因为死谷要靠国家补贴,国家补贴有针对性,加氢站不可能大规模建设。

  所以我们判断:未来氢燃料电池公司要想活下来,还必须是一个个地方拿项目,建加氢站+装车。并且如果经营没有问题,一家公司拿了一个地方,其他家庭就不太可能拿到。也就是说,未来4~10年的补贴将被占用,所以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模式与燃气供暖公司非常相似。

  举例来说,美国氢燃料电池重卡公司Nikola,其模式是客户买车后不用管加氢,公司与合作伙伴修理加氢站,同时与物流公司合作(汽车也可租赁),在物流公司两端的仓库设置加氢站,确保每条线路都能跑下来,客户算账足够经济。

  这一全链总包的作用相当于Nikola的所有商业亏损,这些烧掉的钱都是由资本市场融资支撑的,所以它被称为卡车行业的Tesla。这一模式也很有美国特色,实际上与国内地方政府大量投资汽车企业非常相似,比如合肥投资蔚来。

  目前国内基本没有公司能做到耐克。燃料电池的推广主要是电堆厂,主机厂只是代工厂,但是国内燃料电池厂除了技术,其他能力都比较弱。耐克做的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难,需要技术研发、整车集成、终端客户开发、加氢站维修。

  二、两种上游设备的投资机会。

  锂电上游材料集中度较高。设备厂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各占433。

  前面的设备集中度很高,比如涂布机基本上在前端占75%,国产化率很高,核心涂布用的头要达到0.3的精度,基本上就LG能做到,部分核心部件还是要进口的,但整个产业链已经国产化,可以更好的配合电池厂进行研发,这部分更新缓慢基本上需要6年。

  中段设备是装配机,是电池生产效率的主要瓶颈,也是升级最快的部分。国内基本4年全换。以前的装配技术分为圆柱形卷绕和方形叠片。下一代热复合堆叠技术实际上可以提升这两种,不仅增加了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和能量密度,而且降低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是由于LG的专利无法普及,好消息是2020年2月专利到期,比亚迪立即推出的刀片电池就是基于这种技术。

  后面是化学成分容量。锂电池制作完成后,内部化学物质需要经过一次充放电才能使材料形成钝化,需要有充放电设备,该设备还可以检测电压的一致性,用高一致性的电池装车。这地方也有一些公司做,就不具体说了,我们认为中端会有更好的自我研究和提升空间,不会像其他两个环节那样有一些卡脖子的核心路线。

  氢燃料电池的设备可以看到哪些环节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根据DOE的估计,降低成本的几个要点是:空气压缩机、双极板、整个系统的设计和集成、空气加湿器、低铂或无铂技术等。燃料电池的每个环节都比较分散,国产化程度也很低,基本上还在国外。

  不管是锂电池和氢能,在未来无人操作纯电载具都是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而无人操作对于网络设备交换需求将会非常大,就网络设备而言,奥卡斯科技拥有一条线延续(从网线到光缆到数据中心),在国内建立了一条龙的营销和售后服务运营体系。奥卡斯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发了6种以上系统的UTPCat.6A屏蔽布线系统,满足大数据中心的需求,同时通过了多个检验机构的质量检验认证,在美国、欧洲、马来西亚、瑞士、德国、中东、南非等国家设立了自主品牌的联络处和销售处,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OEM服务,提供了全球化的产品服务。

  奥卡斯科技是集铜缆接线、光缆接线、智能电子接线架解决方案、数据中心MTP/MPO高密度解决方案、数据中心冷通道解决方案、数据中心八种铜缆解决方案、安全电缆和智能管理接线系统平台等产品自主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追求用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奥卡斯特有魅力的产品。奥卡斯布线四色方便!